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

堅持低海拔的台灣好咖啡-阿里大哥

雲林古坑,一座山咖啡

<文/小龍, 寫於2012.5>

一座山咖啡:「堅持低海拔的台灣好咖啡

  阿里大哥,來自古坑的咖啡原鄉【註】荷包山,祖先是在日據時代的「咖啡師」,祖父、父親都在種植咖啡,阿里大哥也接手管理咖啡園,喜與咖啡共舞,並自創品牌「壹座山咖啡」,為觀察各地咖啡差異,也曾旅行至台灣各咖啡產地。


  阿里大哥的咖啡園在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海拔三百公尺處,使用接近有機的自然農法,在鬆軟且排水佳的火山堆積土上種植咖啡樹,不用除草劑與化學肥料,只用生廚餘當推肥,很自由自在的讓果樹生長。春天咖啡園會開初一朵朵小白花,帶著淡淡的清香,花落後便開始結果,秋天果實轉為美麗的寶紅色,待咖啡豆熟透成深咖啡色時才採收,手工一顆顆採下,放在三合院的廣場日曬豆子,慢慢讓香氣發酵,曬好的豆子還要手工挑出淘汰的,再進行烘豆等過程,良好的烘焙技巧可處理掉過多的酸味或苦味,讓豆子進入另一個層級。

  去荷包山拜訪的那天剛好是冬季,原本要體驗採收咖啡豆,卻碰上陣陣細雨與大霧,便因為太過潮濕而取消行程,這樣的天氣也是種出好咖啡的因素之一。
阿里大哥家是很古早的三合院,一踏入廣場就看見一批曬過的咖啡豆們,正在進行手工挑揀的工作,後方走廊上也有剛摘採下來的熟透果實一簍簍地平放在地上,下一步是去除果肉,挑出完整的種子,也就是後來的咖啡豆。阿里大哥的爸爸也出來和我們聊天,曾在舊照片裡看過年輕時的爺爺與咖啡樹的合照,現在的他雖已高齡,但仍然感受的到他對咖啡的熱愛。

  「薄薄的,才能體會到咖啡的本質」、「冷了也要好喝,才是好咖啡」,大哥開始用塞風【註】表演煮咖啡,咖啡香逐漸四溢,品嚐一口黑咖啡,一開始會覺得層次很多,有狂野奔放的感覺,第二口後感覺溫順許多。喝完這杯咖啡,會感覺喉嚨裡有點油油地,不會有味精放太多太嗽的感覺,再聞一下杯底,會有古早甜的龍眼香味,是會回甘的咖啡。大哥也說「卡布奇諾」是表現他們家咖啡的另一種好方式,當牛奶打成綿密的奶泡,融合咖啡香氣,蛋白質與油脂互相搭配,是很棒的味覺、嗅覺與視覺體驗。

  常常來三小棟玩的阿里大哥說,「一杯好咖啡可以讓一個人在空間裡,被安頓的好好的」給我們的建議是,客人們來到三小棟喝咖啡,並非點了咖啡就坐來來埋頭做自己的事,是要提著咖啡到處走,感受這裡的文化故事與氣氛,每次來都會有不一樣的變化。至於如何營造紅磚黑瓦的氛圍使與咖啡互相搭配,以及如何介紹台灣最早的咖啡給客人?這些又值多少價值?許多與人有關的角落都需意好好經營,這就是好多有趣的課題了。荷包山的咖啡不只是咖啡,每一杯有歷史的韻味及人文的脈動,就像阿里大哥和他的咖啡樹一樣,有點神祕又很自由浪漫的感覺。


【註】
咖啡原鄉:清光緒10(1884),英國茶商認為台灣氣候環境類似中南美洲,遂引進100株咖啡樹苗開始在台灣種植。日據時代1927年日人更在古坑山區大力推廣,僅在荷包山一帶就種植了75公頃,斗六市並興建有東亞最大的咖啡加工廠,整個古坑及鄰近的斗六,到處瀰漫著濃郁的咖啡香味,當時的荷苞山即有咖啡山的美稱,所產咖啡曾進貢給日皇享用。戰後日本人撤退離台,荷包山一帶遺留了約一萬七千餘株的咖啡樹苗,由省政府農林處林務局接管,並擴大種植,荷苞山種植面積廣達300多公頃,除此還在古坑以外選定許多地方,進行分區種植,雲林、嘉義,甚至遠到花蓮都有咖啡農場。

【註】
虹吸式咖啡壺,也稱賽風,它最早起源於德國,是一種利用水沸騰時產生的壓力來幫助烹煮咖啡的方法。[1]咖啡壺分為上下兩部分,中間以導管連通。水轉化為水蒸氣,水面上壓力增大。於是開水從導管進入到上面盛放研磨咖啡。然後再經由裝著過濾紙或濾布重新進入下方,之後便可飲用。[2]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